3 days ago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20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
講述者: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
上淨下界法師
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,皆可免費下載
但不得擅自加註、修改、增刪、販售
編輯出版:淨願蘭若 / 釋心賢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 (第20 卷/共20 卷)
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一頁,上一堂課講到「下品下生」。
善導大師對於觀經的九品,他認為這九品差別是如何形成的?「但以遇緣有異,致令九品差別」。以善導大師的看法,事實上九品往生的行人,都是具足大乘善根、淨土善根的人。
什麼叫「大乘善根」?就是這個人懂得「正念真如」,因為經常的憶念──真如本性本自清淨,所以知道生命本來是沒有煩惱的。「本來沒有」這個觀念很重要,如果我們本來就有煩惱,那問題就很嚴重了,我們就很難超越它的繫縛。所以我們看<楞嚴經>說:即便我們無量劫來,在三界生死中打滾這麼久,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,猶如虛空這麼多,憑甚麼在臨終的時候,短短的時間裡憶念佛陀就能夠往生?因為它本來就沒有!
我們的真如本性──本自清淨,沒有煩惱、沒有罪業、沒有生死的果報,完全是一念的妄動,然後把這些事情虛妄的創造出來,所以我們修行只是「還他一個本來面目」而已。這事本來沒有,是自己捏造出來的,就像做夢一樣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你在夢境當中看到很多情境,醒過來甚麼都沒有,做夢前沒有、醒過來也沒有,這中間只有過程,有它暫時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如此而已。
「本來就沒有」這個思考,對於大乘行者,特別是臨命終人非常重要。「正念真如」,這個就是你的善根,你有這樣的覺悟、這樣的思想,對你生命的反轉力量越大!
你看有些人,同樣有這樣的煩惱跟罪業,但是他很快就能從煩惱中跳脫出來,有些人卻依舊跳脫不出來,就是善根不夠。煩惱一活動起來,一定把他折騰得精疲力竭,要拜幾部的八十八佛、持多少咒,才有辦法慢慢慢慢的消減。有些人一念之間轉過來,就跳出來了,善根深厚!好比獅子奮迅三昧,獅子王奮起之時,其勢迅速勇猛,水溝再怎麼寬,牠一下子騰空就躍過去了。所以在處理障礙的時候,你的善根很重要,般若善根栽培得深厚,就容易超越這些障礙,這就是大乘的善根。
其次,是對阿彌陀佛強烈的歸依──淨土的善根。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當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,你真實的順從本願,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,把所有的妄想、執著通通放下,身口意全交給阿彌陀佛,看你有沒有這種決心,這也是一種善根。這個不是盲目,而是一種智慧的勝解,必須長時間的學習才有辦法做到。對於佛陀的信任,就是把你的身口意全交給佛陀、交給阿彌陀佛,那不是衝動,是從智慧的學習,而得到堅定的理解,發自內心的信仰與願望,這也是善根。
你看有些人偏於「空性」,大乘善根強,就像<中觀>的學者,他就是觀一切法空,但是不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;偏於「有相」的人,他容易執著,就很難正念真如。淨土宗是又要觀一切法空,安住真如;又能夠從空出假安住佛號──「一一理性具足莊嚴,一一莊嚴全體理性」,真空妙有。所有善導大師才說: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,都是大乘善根具足、淨土善根也具足。
那為什麼有些人是「上品」,有些人是「下品」?「但以遇緣不同」。有些人剛開始學佛,就親近大乘道場、學習大乘佛法,就能夠把他過去的善根啟發出來,走上大乘之路。有些人因緣不好,從小就沒有遇到佛法,所以善根暫時被遮蔽了,就造業了;等到臨命終時,才遇到善知識為他開導,是這樣子。善導大師認為這些人通通具足善根,只是一時的因緣不同,而產生九品的差別,這是善導大師的看法,這種看法和解釋是比較合理的。
最值得我們去關心的是「下品下生」造五逆十惡的眾生,他是臨終的時候,才遇到佛法、遇到善知識,為什麼在這麼短時間當中,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轉呢?正如智者大師在<觀經疏>上說:「云何臨終少時心力,能勝終生的造惡?」那麼知禮大師(他取天臺智者大師的《觀無量壽經疏》極力研究其中深奧的義理)約「猛力心」解釋說這當中有兩個理由:
第一個、遇值善友:因為他福報大,遇到善知識;善知識有方便力,『種種安慰、為說妙法、教令念佛』,幸遇善知識從旁的開導。
第二個、為苦所逼:通常沒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,就會自暴自棄、怨天尤人;但是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,會開始去迴光返照、自我反省,就會把善根激發出來。
他在痛苦的逼迫之下、又遇到善知識的開導,就讓他完全的相信──隨順大乘的法流、隨順淨土的法流,然後光明的心馬上現前,他就往生了,是這個意思。
蕅益大師在<彌陀要解>上說:綜觀「下品下生」造了五逆十惡,這個人「非心性之極致,彌陀之大願,持名之奇勳,何以有此!」是說這個人造了五逆十惡還能夠往生,那豈不就是:心性的功德顯現、彌陀大悲的願力加持、乃至於念佛的這種功德力!最後會歸到三力──「心力不可思議」,他這一念心跟真如相應了;「法力不可思議」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;「佛力不可思議」;三力不可思議,而產生反轉。
不過,這地方我們要注意:我們看<觀經>下品往生的,雖然全都是造惡業的,但是沒有一個人「毀謗正法」。換言之,你的身口意可以有過失,但是不能邪知邪見。如果你心中充滿邪知邪見,那就沒辦法得到法益了,開示也沒有用;所以「破戒」還有救,「破見」就完了,無法成道!
如果你有一些過失,那麼你臨終的時候至誠懺悔,都還可以反轉;但是你邪知邪見,你就不受教化,這時候就沒辦法了;所以<觀經>的下品,必須遠離「毀謗正法」這方面的過失,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。
乙二、明利益
乙二說明它的利益。佛陀講完<觀經>之後,有哪些人得到利益?我們看當機眾所得之利益,有三個層次:
【證無生忍】說是語時,韋提希與五百侍女,聞佛所說,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;得見佛身及二菩薩。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!豁然大悟,逮無生忍。
最上品的是「韋提希夫人」,因為她大乘善根深厚,所以世尊宣說十六觀行跟九品往生之後,韋提希與五百侍女,當下都見到極樂世界的廣長之相。其實在說法之前,佛陀曾經顯現給她們看,但是那時候不是那麼的廣大、詳細,聽完<觀經>之後,所見的更加莊嚴,而且還看到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莊嚴之身;於是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;便豁然大悟,逮無生忍。這是指韋提希夫人成就了「無生法忍」,韋提希夫人的善根也是不可思議。
【成就往生】五百侍女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願生彼國;世尊悉記:皆當往生;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三昧。
而且這五百侍女都發無上菩提心,發願往生到極樂國土。世尊為她們一一授記,將來皆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;往生之後,能夠成就諸佛現前三昧,在定中經常能夠見佛、聽聞佛法,即便這個人沒有生長在佛世,隨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