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n 5, 2023
不再是女生限定,台灣首批國中男生開始公費接種HPV疫苗
台灣客語讀報:李沅臻
不再是女生限定,台灣首批國中男生開始公費接種HPV疫苗
有效預防女性子宮頸癌的HPV(Human Papillomavirus,簡稱HPV,為人類乳突病毒)疫苗,在2006年首支疫苗正式上巿後,截至2022年,全球有126個國家由政府編列費用替9到14歲的少女公費接種。台灣國中一年級女生已全面免費接種,今年(2023),嘉義巿率先替國中男生接種HPV疫苗,因為男生其實也會感染HPV病毒,而引發生殖器疣與肛門癌、陰莖癌等疾病,台北市政府也宣誓會把國中男生納入接種對象。男生公費接種會不會成為全國的政策?對此,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對《少年報導者》表示, 政府希望達成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目標,以國中女生接種率達到90%為首要目標,是否擴大族群,會考量實證文獻、成本效益,做公衛優先順序安排。
但國中女生公費接種實施後,陸續發生疑似嚴重不良反應的「痛痛女孩」個案出現,至今與疫苗的關聯性不明;但衛福部研究顯示,接種疫苗者就醫次數並沒有比未接種疫苗者高。HPV疫苗打與不打的已知好處和可能風險,究竟該怎麼評估和思考?
【台灣疫苗接種率超高】
嘉義市國中男生,超過8成選擇接種疫苗
今年,嘉義市率先推動國中男生公費施打HPV疫苗,接種率就高達8成以上。根據嘉義市衛生局截至4月底統計,今年度國二男生人數約1,400多人,接種率約81%;另外,今年度國二女生約1,300多人,接種率更有95%。
由於HPV病毒主要是以性行為傳染,世界衛生組織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縮寫為WHO)建議,針對9~14歲女性接種HPV疫苗,因為這個年齡層學生多數尚未開始性行為,預防效果較佳。國健署從2018年12月起,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,接種率持續提高。
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,目前看來HPV疫苗接種率算高,站在公衛及族群利益來看,HPV疫苗的施打有助避免人類乳突病毒感染,進而避免罹患子宮頸癌等疾病的機率,以根除疾病的角度來說,公費施打疫苗是必須的方向。
如同過去台灣推動疫苗普及,根除小兒麻痺,以及推動公費B肝疫苗政策,盼根除國病B肝,疫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不過,陳秀熙認為,「公衛與尊重個人決策兩者均重要。」
「台灣人很習慣打疫苗,」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常務理事林綠紅表示,疫苗的接種有其公衛上的意義,但多數家長在孩子打HPV疫苗時,態度如同打流感疫苗或其他疫苗一樣,拿到通知單後,可能沒有仔細閱讀,「看到公費就同意。」
關於這項政府出於照顧國民健康的政策,在提升公眾健康和個人風險的利弊上,有什麼應該要思考的事?
【打疫苗該思考的123】
思考1:國中男生為什麼要打HPV疫苗?
全球公費為青少年族群接種HPV疫苗的有100多個國家,其中,大約有40多個國家同時提供男女施打。統計顯示,不分男女有8成機率接觸HPV病毒,其中男性感染HPV病毒後,有可能罹患口咽癌、陰莖癌、肛門癌。
「男女都打HPV疫苗,才是最完整的保護,」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陳煜分析,以全世界來說,如果80%女性打HPV疫苗,僅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;如果男性及女性都有80%的人接種,就能更大幅減少了HPV病毒的傳播。另外,國際間也認為,只讓女生接種,也讓男生的健康權益未被照顧。
且男性22~23歲性行為頻率增加後,HPV病毒感染率提升至60%以上。像是以感染後導致的生殖器疣,即俗稱「菜花」來說,它的復發率高達20%至30%,因此,疫苗的施打具有保護力。
不過,其他方法是否也有保護力?譬如,進行性行為時戴上保險套等防護措施,能不能也可以有效預防?陳煜解釋,安全性行為對淋病或愛滋病確實有一定的保護,但以生殖器疣來說,只要接觸帶病毒的皮膚範圍,都有可能感染,只有戴保險套,可能仍不足。
此外,陳煜表示,70%左右的口咽癌也與HPV病毒有關,肛門癌關聯性更高、占90%以上,肛門癌近5年來也有逐漸成長的趨勢;陰莖癌雖只有50%與HPV病毒有關,但一旦罹患後,性功能很可能受影響,對男性身心都會有嚴重打擊。過去在經費考量狀況下,台灣以預防子宮頸癌優先,先由國中女生施打;目前子宮頸癌控制已愈來愈好,若能將國中男生納入公費施打,保護力將更完整。
HPV疫苗在台灣核准使用已17年、國一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已約5年時間,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認為,要進一步實施國中男生公費接種HPV疫苗政策前,應有本土的疫苗接種效益等追蹤與研究,甚至是副作用追蹤,「並不是反對疫苗接種,但如果有擴大公費施打對象的規畫,應有更完整的資料揭露。」
思考2:WHO建議推動HPV疫苗,台灣的爭議在哪裡?
WHO明確建議,HPV疫苗應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。但是,在台灣,推動公費疫苗的過程,出現不少爭議。
2006年10月HPV疫苗在台灣上市時,正值各縣市長選舉,候選人就爭相提出公費接種政見;2012年國民健康局(現改制為國健署)以國家疫苗基金預算編列HPV疫苗,針對中低收入及偏遠地區國中女生率先施打,卻未經過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(Advisory Committee for Immunization Practices, ACIP)的討論,程序上不符合過去的慣例,也引發爭議。
2018年,國健署又擴大提供國中女學生全面公費接種,因為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其實已逐年下降,卻將預算編列在HPV疫苗上,而非投入死亡率攀升的乳癌防治或大腸癌篩檢,也再度被質疑婦女癌症防治的資源是否有妥善的配置。
由於世界衛生組織將消除子宮頸癌定為全球目標,宣示2030年達成每10萬名女性的發生率將至4人以下,為此訂定90/70/90消除法則:
*
90%女孩於15歲前接種HPV疫苗
*
70%女性在35歲和45歲之前接受兩次精確度較高的篩檢(如子宮頸抺片檢查)
*
90%女性積極治療癌前病變及侵襲性癌症病患進行個案管理
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建霈解釋,國內目前子宮頸癌發生率約十萬之七左右,距離WHO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。
子宮頸癌還有一個經濟又有效的工具「子宮頸抹片」檢查,台灣也不斷宣導推動,確實看到成效,根據國健署統計,約7成的成年女性願意每3年接受一次抹片,整體來說,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確實與篩檢抹片有關。不過,台北馬偕醫院婦癌科資深主治醫師陳楨瑞表示,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很難再降,「原因是永遠都有人不做抹片,」很多女性一聽到要在診檯上做抹片,檢查意願就減低許多,有些人則是忙到忘了篩檢。
陳楨瑞說,如果以根除為目標,HPV疫苗是方法之一,趁年紀較小時透過HPV疫苗接種,子宮頸癌比例可望持續降低,但同時也必須思考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能有助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,「例如政府發動各醫學中心,找出6年內不做抹片的個案,想辦法利用個案就醫時,提醒及鼓勵做抹片篩檢。」
陳楨瑞也提醒,並非打了疫苗,就可永遠不用做抹片,目前疫苗保護力約75%左右,因此,有了性行為之後,仍需要定期做抹片檢查,兩者須相輔相成。引起子宮頸癌的機轉已經相當清楚,從癌前病變進展到癌症的時…